语言文化兼修 提升英语教学
FUN乐天使官方网站英国阿伯丁大学访问学者陈蕾
自2016年11月8日起,我与全国其他省份的38名高校英语教师在英国阿伯丁大学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学术研修,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为外语教学法。该项目是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合作开展的“高校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旨在提高中西部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阿伯丁大学于1495年创立,是中世纪创建的四所苏格兰古大学之一,也是英国仅次于牛津、剑桥、圣安德鲁斯及伦敦大学的第五古老大学,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典肃穆的校园建筑、发明性研究而闻名。学校坐落于拥有“花岗岩之城”之美誉的海港城市阿伯丁市,500年历史的古建筑群仍在使用当中,并已成为英国的风景名胜。
此次学术研修主要在阿伯丁大学的语言中心完成。截止目前,我们完成了以下几个部分的学习。在第一阶段“语言与文化”的学习中,三位来自美国、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老师带领我们分别完成了英国的地理、历史、教育、政治、社会福利、社会体制等2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文化常识得到了补充,重要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浸泡式锻炼,我的英语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第二阶段“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学习中,语言中心的Julie 和Allison带领我们梳理了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相关理论在听、说、读、写四大课程体系中的运用,并邀请阿伯丁大学语言学在读博士Manu为我们讲解了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
第三阶段主要对如何进行英语教学领域的学术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语言中心的老师从学术研究的入门开始,逐渐过渡到EAP\ESP\EMI\CLIL等专门性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期间邀请伦敦英语培训师Barbra、国际语用学专家Peter Grundy、雅思考官Annie及阿伯丁大学在创造性写作、翻译工作坊和语篇分析等领域的专家就其擅长的领域结合英语教学与学术研究为我们进行了阶段性的讲座和培训。这一阶段的学习最为重要,也相对复杂,需要进一步的梳理和消化。与此同时,我们培训结束时需要完成的baby research也展开了,我的导师是Annie,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见面,基本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英语翻译课程设计”,我与Annie一起梳理了研究思路,她向我推荐了相关文章,并帮助我明确了下一次会面前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于此同时也深入阿伯丁大学FUN乐天使官方网站的真实课堂,从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秩序的维持及教师反馈的语言艺术等三方面进行了观察并分小组讨论后完成了15分钟的课堂汇报。
第四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围绕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展开的,其中主要学习了SPSS软件的运用、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调查研究等,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完成最后的baby research,期间与导师进行了第二次会面,导师就研究目的和文献综述中的疑虑和问题逐一进行了处理。
第五阶段为提交baby research并完成最后的课堂展示。
在学习方面,对比中英两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我有以下体会。
1. 英国大学教育理念的精髓在于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强调师生间互动,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想问题、提问题和发表见解,学生可以大胆质疑,而老师也不以为忤。课上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课后作业的完成强调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体现。作为教师更多的是以人文主义及人本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每个学生,以尊重心理学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成果来优化教学,以多样化的真实的材料来鼓舞学生,努力拓展教学资源,客观全面地来评价学生及其学习成果。我对“以学生为中心”“有效课堂”“高效课堂”这些措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只有学生的思维尽可能被激活,调动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 我所在的高校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能力训练不突出,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师“一言堂”现象普遍。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大多身居课堂,大量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专业实践活动、实训环节未能得到很好落实,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课堂的参与感不强。感觉整个课堂是教师的主场,学生只是拿着入场券来看一场精心准备的话剧。中国民间有一句对中国教学形容得及其准确的话:“教书是一场盛大的暗恋,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结果却只感动了自己。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对比中英课堂教学,深深的体会到了国内的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唱惯了,总觉得自己不多讲一些,对学生不多管一些,就对不起课堂的50分钟。现在觉得,教师就像父母,需要给自己的孩子多一点空间,多一点自由,多一点信任。
3. 在所有教授我们课程的教师中,大家的经历是十分丰富的。Allison曾在日本教过英语;Annie除了教英语,还是雅思的考官,也在家里教授商务英语的网课;Manu本人是在读博士,但曾在意大利的小学里教过十年的英语。在国内,我所在的高校正处于转型时期,强调教师不仅要有专业背景,还要有职业背景,我想也是要求教师的经历要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有说服力,才更加的吸引学生。而目前,我和我的同事们大多都是从一个象牙塔走进另一个象牙塔,我们说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实际操作能力却比较匮乏,也就无法很好的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增强其实践能力。
4. 在中国,有句名言叫做“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强调了与现代化的硬件条件相比,教师在高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到了英国之后,也参观了几所大学,深深地觉得如果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可以极大的方便师生的教与学,那不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吗?所有欧洲的高校对任何一所有学籍的学生免费提供wifi,即在阿伯丁大学上学的我们到了牛津剑桥也可以免费的享受wifi。在阿伯丁大学,几乎每个教室都有打印复印机,免费提供给教师,学生也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便可以自由的使用,学校的机房只要输入自己的账号和密码也可以免费的使用,这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图书馆里有专门提供给小组学习的区域,并且配有投影仪,方便学生完成小组讨论。
文化方面,此次进修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走出国门,到一个母语是英语的国家来学习。深深的感受到作为英语教师,在国内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高校英语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 日常交际用语的重要性。刚到英国的时候去商店买东西,店员总会友好的说“hi,there.”,开始的时候总是觉得很奇怪,而且不知道如何回应。后来才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打招呼的方式,就简单回应hi就可以了。开始时去外面的餐厅吃饭,就随处可见的burgher king 都不知道怎么点餐,这是时候真的觉得自己多年的英语白学了。后来我们就把去过的餐厅的菜单拍下来,回来恶补,渐渐的就好多了。还有我的一次个人经历,我给santander银行打电话说银行卡挂失的事情,对方说“could you tell me your database?”我心里在想什么是database?重复了两遍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对方说的是date of birth.汗颜!实际英语交流中对方不可能永远都是说RP的人,多少带一点苏格兰口音,就会对听力造成极大的困扰。说明了我平时还是接触的口音太少,总是标准的英音或者美音,现在看来并不利于英语的使用。
2. 亲历英国文化的起源地。作为11月份来阿伯丁大学进修的项目组成员,我们虽然没有赶上最好的季节,每天日照也只有7-8小时,但是这个时段的节日是最多的,我们亲历了英国诸多的节日,也在这些节日公休的bank holidays出去游历了英国的大山名川。当我在阿伯丁的街头看到驯鹿的游街时,兴奋的像个孩子,看着圣诞老人乘坐雪橇,仿佛真的觉得他来自于北欧的某个地方,带着礼物准备挨家挨户的派送;圣诞游行中的白雪公主、冰雪女王像极了童话故事中的描述,让人真正的沉浸在节日的气氛当中,而非国内描述的人们在街道上互相厮打,甚至有死伤的可能性。圣诞节的假期,我和朋友一大早驱车来到莎士比亚故居,漫步在雅芳河畔时,英国文学课上的情景变得那么真实,句句经典台词回荡在耳畔,一切宛如昨日。春节的假日,站在大英博物馆的Rosetta Stone面前,翻译课上曾经无数次给学生讲过的有翻译记载的最古老石碑让我心潮澎湃。走过唐宁街10号,查令十字街84号;聆听大本钟的整点报时,摸摸特拉法加广场的狮子;穿过海德公园,走过温莎城堡,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深切得感受到英国独有的文化,才能在教授英语时显得更有底气。
3. 感受中英文化的差异。初到英国之时,上课找教室时总是忘记在英国一楼叫做ground floor,而我们国内的first floor在这里是二楼,不过现在已经习惯了。在英国,即使是偏僻的乡间或是湖泊的尽头,只要有卫生间的地方,基本都会提供纸巾、洗手液、烘手机等,无需自备纸巾,而且要求一般的纸巾必须入厕,不允许扔在垃圾筐里面。每个家庭或者我们所住的学生公寓,垃圾是一定要分类的,大致分为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废旧家具、电器、电池等,如果不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是要被罚款的。街道上的垃圾桶作用也是各不相同,不能随意丢弃。任何情况下室内都是不允许抽烟的,所以大街上经常可以看见几个人站在咖啡馆或者超市门口抽烟。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喜欢拍照,不管是拍人还是拍景。上课时老师一再的强调这些课件随后会发到邮箱中,但是同学们还是不由自主的拍照,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在外旅行时,我们最担心的也是手机或相机电量耗光,不能将美丽的风景定格为永恒。但英国人上课或听学术报告时很少拍照,甚至都不随身携带手机,总是拿着笔记本或者手提电脑在飞速的记着重要的知识点或问题;旅行时我们说这里的风景真美,于是会立马拿出手机拍照,但是他们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欣赏片刻,然后向着下一个目的地进发。在英国,人们祭奠逝去亲友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墓地也多建在城市的重要位置并为大家所重视,有的人也会选择在海边捐赠一把长椅来怀念亲人,长椅上刻上一首美丽的小诗,想念的时候带上一捧亲人生前喜欢的小花,来这里静静的坐上一会儿,也不失为祭奠的好办法。
在发现文化差异的同时,我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传统的英国文化也在逐渐的消亡。周末我们有时会去教堂体验生活,发现去教堂做礼拜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满头华发的老年人,很少见到有年轻人。我们曾经与当地人攀谈,老人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也很无奈。英国喝下午茶的习惯由来已久,但现在咖啡馆里喝下午茶的人也都是老年人。似乎这一点上和中国有些许类似,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和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让其无法在传承这些典型的英国传统文化习俗。
4. 感受传播中华文化的快乐。在阿伯丁大学学习期间,我有幸作为孔子学院的中文志愿者,到当地的peter culter school完成为期五周的中文授课项目。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是非常大的,并且都非常聪明,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并且孔子学院提供的教学资料很适合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既学习了基本的中文表达,也通过制作龙、风筝,写毛笔字等活动传播了中华文化。对于我来讲,用英语来教中文是首次尝试,对象又是小孩子,颇具挑战,但也没有想象中的困难,说明从教数年也算是积累了一定的讲台经验。另外,国外小学的氛围感觉更为宽松和活跃,学生人数少,环境和课程的设计是幼儿园的一种延续,孩子更多的是从快乐中体会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通过与当地的华人家长交流,也发现这种幼儿园式的小学教育的弊端在于孩子的数学能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而我们同学当中也有孩子在当地的小学读二年级,老师的评估说数学小学阶段已经不用再学了。
5. 感受英国的语言学术氛围。在英语研修期间,我们有幸参加了阿伯丁第一届语言学研究生大会和在ST. Andrews大学举行的2017EAP学术会议。给我整体的感觉是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如在EAP学术会议上,大部分的发言者针对教学过程中的COHESION和COHENRENCE从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发言的过程简单清晰,容易掌握,互动性强;研究方法实践性强,很多软件、平台我们都可以直接有选择性的使用,这对回国后自己展开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都是极大的启发和帮助。通过几次学术会议,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学术会议的氛围比较轻松,较接地气,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往往晦涩难懂,感觉高高在上,不易于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的“青椒们”学习和使用。
总之,外出进修的生活是忙碌而充实的,也是充满挑战和精彩纷呈的,半年的时间在感觉一瞬而逝,我也在这种母语环境中收获了很多。与此同时,我觉得对于高校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来说,如果阿伯丁大学的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上能更精益求精则更好;另外,感觉由于进修教师的年龄、教学领域、区域差别较大,大家外出进修的目的各不相同,导致每位学员都对进修有不同的期待,所以建议在年龄和区域的划分上能更为精确一些,使研修目的相似的老师能自成一班,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期待有更多的老师能走出国门,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学术能力和教学能力。
(撰稿/陈蕾 审核/张哲华 发布/阮绪红)